周全生,出生于1969年,1986年开始接触紫砂,1996走出宜兴山村,先后在无锡、苏州设立门店经营紫砂壶,春节回乡常把自己在外生活的见闻分享给左邻右舍。当时恰逢中国兴起了“下海”和“打工”浪潮,于是一人拖一人,一家拖一家,一村拖一村,一个村带动周边村,一批批村民陆陆续续走岀大山,在全国各地经营紫砂壶,给地方经济带来了活力。当地政府通过电视台采访报道(山里走岀来孩子》,作为优秀节目送往地级电视台多次报道,在当地引起轰动,周全生在苏州乃至全国接触了很多爱壶人士,被圈内人称为“老茶壶”。
紫砂壶作为宜兴地区的文化瑰宝,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始于宋朝而盛于明清,是中国特有的饮茶器具,更是集壶泥、壶色、壶形、壶款、壶章、题名、绘画、书法、雕塑、篆刻诸多艺术融为一体的文玩雅具。
紫砂陶制作技艺源于宜兴源远流长的陶文化,自明代成熟以来已有600多年历史,是我国唯一现存的以拍打手法成型的传统制陶工艺,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“茗注莫妙于砂,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”、“壶必言宜兴陶,较茶必用宜壶”,这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对紫砂壶的评价。
近日,国家级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宜兴老茶壶人家度假村董事长周全生,接受媒体采访,让我们一起了解紫砂壶的独特魅力。
紫砂壶,被尊为“古董”中的瑰宝。在爱茶之人的眼里,紫砂壶作为皿中儒者,集古代诗书画印之粹,既有宋词大家闺秀的委婉清丽,也有元曲小家碧玉的兰心蕙质。
周全生却不以为然。
虽然有人说,全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壶,它的名字就叫宜兴。
但是,每一把紫砂壶都有一个故事。
除去厚重的历史渊源,我们不能保证,每一把宜兴紫砂壶的工艺和原料都是壶中精品。
周全生的解释一针见血。
记:何为精品,也就是好壶。工艺讲究是什么呢?
周:紫砂壶的造型设计遵循简化的原则,制作流程却相当繁琐,包括打泥片、裁切工具、做盖流把等工序,每道工序都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模具。装饰工艺多种多样,包括刻绘、泥绘、贴花、雕塑、绞泥、描金等等。其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融合了多学科知识,体现了制作者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。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不仅追求美观,更注重文化精神的传达。
记:紫砂壶的最佳原料是什么呢?
周:宜兴出名的紫砂在黄龙山山脚下,几亿年来被太湖水长期浸泡,包含的有机矿物元素丰富,是靠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形成,是大自然所赐予的。
黄龙山山脚下的紫砂泥料,制成壶后泡茶能改变茶水的口感,又具有双重气孔,起到散发热量功能。沸水倒入壶内,壶口四周会有气泡冒出,这是双重气孔特征之一。
除了黄龙山外所产紫砂都在山坡上,没有水浸泡的功能,它的有机矿物元素不丰富,另一方面不具有双重气孔功能,泡茶茶水口感基本上没有滑感,清汤寡水,速度慢一点倒岀来,口感就有涩味。
泥料是基础,无论工艺再好,没有太湖水浸泡过的紫砂做壶,泡茶泡不岀茶水柔、入口滑等感觉,就不是所谓的宜兴紫砂壶,与买个玻璃杯喝茶没什么区别。
很简单的例子,河里的泥土与岸上的泥土,都可以种出来蔬菜瓜果,但是口感效果区别肯定不一样。
举个例子,任何泥土都可以用于种菜,但口感效果会因泥土的质量而异。
记:紫砂壶的质量安全有哪些国家标准?
周: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铅的溶出量应小于等于2.0mg/L,镉的溶出量应小于等于0.30mg/L;在高温180℃和低温-20℃的水中冷热交换时,紫砂壶不应破裂;紫砂壶的吸水率应在2.5%到6.0%之间;表面装饰不得采用有机物加工处理,以确保泡茶时不会有有害物质释放;盖与口应吻合,且在倾斜70度时,盖子不应脱落;紫砂壶应无渗漏、磕碰缺陷。这些标准确保了紫砂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耐用性。
周全生吸了一口烟,接着说。此外,紫砂壶的透气性和吸水性也是其质量的重要指标。透气性好的紫砂壶能够更好地保持茶叶的香气和口感,而吸水性强的紫砂壶则更容易吸收茶香,使茶汤更加醇厚。
只有这样,才可以巧妙融入紫砂壶与茶的关系,所谓“茶如灵魂,茶具如肉体”,让品茶人士在修行与历练中合而为一,真正彰显出“一壶难求”。
记:在紫砂壶爱好者的眼里,紫砂壶的收藏则重在“藏”而非“卖”,不能将紫砂壶的价值与它卖多少钱画等号。
这点上,周全生表示认可。
衡量紫砂壶的价值,有它的艺术性,就是壶身的造型工艺,以及它的美观度、感染力等,也有创作大师的名气,修养,德行等等。但是,壶的真正价值是实用性,壶是用来喝茶的,不能脱离这个实际。紫砂壶的神奇,在于透气不透水,它的双重气孔可以保证透气性和相对的隔热性,从而有了隔夜茶不变质的奥妙。
玩壶养壶讲究的是经验,好的泥料肯定有好的感觉。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”,因人而异。(王松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