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松兴的个人文集
做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报道
永光糙头村:鄱阳湖畔的岁月长歌
王松兴专业号 | 2025-8-18

九合乡,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东北部,下辖有一个如明珠般闪耀的村落——永光糙头村。它依水而建,枕山而眠,地理环境得天独厚,历史文化源远流长,姓氏文化丰富多彩,处处洋溢着乡村独有的魅力与活力。

山水环抱,天赐灵秀之地

糙头村地理位置优越,堪称自然的宠儿。它东临鄱阳湖支湖大湖池,这片水域是鄱阳湖候鸟保护区的核心区域,总面积达22400公顷,囊括大湖池、蚌湖等九个湖泊及其周边的滩涂草洲。这里是全球最大的白鹤越冬栖息地,每年都吸引着约95%的白鹤到此栖息,同时还有60余种候鸟在此汇聚,数量最多时可达60万只,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。不仅为糙头村带来了如诗如画的景致,又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。

西连柘湖的糙头村,承接了幕阜山的灵秀之气,汇聚了九圩水域的润泽精华,滋养出一片肥沃的良田沃土。这里农作物茁壮成长,田野里绿意盎然,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,为村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,承载希望,放飞梦想。

南傍长江支流修河,河水潺潺流淌,不舍昼夜。它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,温柔地环绕着村庄,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糙头人的生活变迁,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无尽的灵气。村民们依水而居,用勤劳的双手在河畔构筑起温馨的家园,谱写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乐章,而修河水始终悠悠相伴,从未停歇。

北靠牛头山的糙头村,宛如被一位坚毅的卫士守护着。牛头山稳稳矗立,为村庄撑起了坚实的脊梁。山上树木四季常青,郁郁葱葱,仿佛一幅天然的绿色画卷,美不胜收。如此优越的地理环境,不仅为糙头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更赋予了它独特而迷人的魅力。

岁月沉淀,谱写和谐赞歌

糙头村占地面积达1800余亩,住房、农田、鱼塘错落有致,宛如一幅和谐的田园风光图。这里生活着800余户籍人口,岁月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。此地旧称柘湖、套头,在约180年的漫长时光中,它宛如一颗在时光长河里熠熠生辉的明珠,静静诉说着一部波澜壮阔、绵延不绝的家族聚居史。

建村之初,仅有寥寥几个姓氏的几户人家在此扎根。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,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,在这片热土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,开启了艰辛的创业历程。那时,他们住草棚、食野菜,生活条件异常艰苦,但心中的梦想却如熊熊烈火般炽热:每一锄土地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每一块砖瓦都凝聚着家的温暖与期盼。

20世纪四五十年代,是糙头村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。1954年,洪水肆虐,修河两岸一片汪洋,永光村至恒丰农场沿线的乡亲们被迫背井离乡,迁居至此。与此同时,来自星子县、南昌县、新建县及永修县其他乡镇的多个姓氏家族,为了寻求安定的生活,也陆续迁徙而来。村落规模逐渐扩大,人口日益增多,原本宁静的小村落变得热闹非凡。到了五六十年代,安徽、江苏等地的乡亲们满怀对新生活的憧憬,跨越千山万水汇聚于此。他们的到来,为村庄注入了新鲜血液,使得姓氏更加丰富多样,也让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
如今,糙头村有徐、淦、涂、余、陈、罗、胡、周、张、王、于、袁、尹、闵、田、彭、饶、熊、杨、程、曹、林、臧、郝、邵这25个姓氏的家族在此和睦相处,亲如一家。他们通过联姻等方式,血脉交融,共同构建起了一个紧密相连、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,谱写团结友爱的和谐赞歌。

艰苦奋斗,勇攀发展高峰

20世纪60年代,艰苦岁月笼罩着整个村庄,贫困与饥饿如影随形,村民们的生活举步维艰。然而,淳朴坚毅的乡亲们始终将这片土地视为生存的根本,顽强地守护着家园。早年,村庄四周池塘环绕,莲藕荷叶散发着阵阵芬芳,鸡心莲娇艳欲滴,菱角饱满,蒿笋鲜嫩,令人陶醉;稻田水沟里,田螺、黄鳝、泥鳅、小鱼小虾等水产资源丰富,宛如一座天然的“宝藏库”。这些自然资源成为了村民维持生计的重要依靠。每天天还未亮,村民们便迎着晨露出门劳作,直到夜幕降临才披着星光归来,在附近的池塘、水沟以及村庄东边修河对面的大湖池辛勤耕耘,用汗水换取大自然的馈赠,为家人的餐桌增添美味,也为生活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。

改革开放的春风轻柔地吹进了这片宁静的土地,唤醒了村民们的致富梦想。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家门,踏上外出务工的道路。他们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,在外面的世界努力拼搏奋斗,不仅彻底改变了自身贫穷落后的生活面貌,还将新思想、新观念带回了村庄。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收获了累累硕果:众多家庭的孩子勤奋刻苦,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遨游,成功考取了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、华南理工大学、东南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吉林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北京邮电大学、北京交通大学、福州大学、华北电力大学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学府。他们在十里八乡乃至全县都名列前茅,享有极高的声誉。从学士到硕士、博士乃至博士后,这些优秀学子不仅是家庭和家族的骄傲,更为糙头村赢得了无上的荣光,让“知识改变命运,教育成就人生”的理念深入人心,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奋进的强大动力源泉。

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,村里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,道路宽敞平坦,水电供应充足,网络覆盖全村,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。同时,村里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之路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龙虾养殖,大力推广优质水稻及油菜籽种植,现已基本实现绿色种养殖产业发展模式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乡风淳朴,感受乡村温情

如今,糙头村的乡贤们在各行各业都展现出了卓越的风采,他们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。尽管他们身处四方,但心中始终牵挂着故土,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。在漫长的岁月里,村庄孕育出了独特而温暖的乡村习俗:每逢儿女喜结良缘、孩子金榜题名,村民们总会热情相邀,全村共同庆祝,共享这份喜悦;遇到丧葬白事,众人也会主动伸出援手,全力相助,尽显邻里之间的深厚情谊。这种团结友爱、和谐互助的乡村风貌,已经成为本地乃至全县的典范,赢得了众人的称赞,更成为了糙头村一张亮丽的名片。

回首糙头村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,这是一部拓荒者用汗水与热血书写的奋斗史诗,是一部依靠自然馈赠顽强生存的发展壮歌,是一部借助知识实现命运突围的拼搏篇章,更是一部25个姓氏血脉交融、携手同行的温情长卷。

当清晨的朝阳缓缓升起,金色的阳光洒落在鄱阳湖畔、修河岸边的村头,年轻一代正携手并肩走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。他们传承着中国传统美德,秉持着团结友爱、拼搏奋进、守望相助的精神,践行着“施恩无念,受恩不忘”的处世之道,让这份深厚的乡情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发扬光大,薪火相传。

壮哉,糙头村!承祖德,坐拥千秋美景福地,物华天宝;传家训,成就万代盛世伟业,人杰地灵!

有藏头联《糙头村》为证。上联:糙砺凝辉,廿姓同耘,黉序腾蛟彰盛誉;下联:头筹励志,群心共济,义风沐梓暖嘉乡。 横批:众志弘光

编稿:淦克明、陈积兰、胡启林、周小珠
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